芜湖大米市场鼎盛发展好景不过六七十年,1927年至1937年,芜湖大米市场处于衰退时期。衰退的主要原区有: 1930年,国民党政府实行“裁厘加税”政策,认为国内商业衰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捐税繁重,而且厘金制度又是捐税中害民最深的,因此下令撤销厘金制度,芜瑚米厘局也不能幸免。这样一来来粮出口类丢了神制和管理。当时安徽省出口的米粮天多集中在芜湖附近的鲁港和裕溪口直接运出,致使芜湖大米市场粮源分散。这是大米市场衰败的直接的政治原因。 1931年长江流域空前水灾是致使芜湖大米市场衰退的自然原因。特大水灾后,农田淹没,良田变成了沼泽,使粮食产量大减,粮食顿时出现了危机。为了解决粮食殴乏问题,国民党政府大量进口大米和面粉,供销全国各地,借以缓和暂时的矛盾。这无疑给芜湖大米市场以莫大的冲击,使芜湖大米市场开始由顶峰走下坡路,丧失了原有的优势。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工农业生产和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生活在本深火热之中。芜湖大米市场一度出现混乱状态。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的比例严重失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僚资本卷土重来,经常出现通货膨胀,造成货币贬值。国民党政府又强行限价收购,给大米市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至便大米市场逐渐衰落。到1953牟,我国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大米市场消失了。 |